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,作业批改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教学中起到教师和学生沟通的“桥梁”作用。新课程实施以来,课堂教学得到了大幅度改进,但作业的批改还相对滞后。作业的批改方式过于呆板,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。作业的批改应该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,批改方式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,要反映出对学习三维目标的客观反映。批改方式应从多角度切入,体现多样化、个性化及创新化,打破传统作业批改的程式化,进一步展现作业评价的功能,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,发挥主体能动性。
陶行知先生说过,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。在作业批改中,我们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,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增强学生的责任感。给学生一些自主,给学生一些机会,给学生一些时间,让其充分展示自我、教育自我、发展自我。
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做过一个“反馈效应”的实验。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,每天都接受测验。第一组每天都有学习结果的反馈;第二组每周有一次学习结果的反馈;第三组没有学习结果的反馈。进行 8 周后,改变做法;除第二组仍每周一次反馈外,第一组与第三组的做法互换,这样进行了 8 周。实验结果表明:前 8 周第一组的测验分数很高,第三组很低,第二组居中。后 8 周,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测验分数刚好相反,实验结果表明,及时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极其显著的。
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也告诉人们,遗忘规律先快后慢,及时反馈和评价的目的,就是让学生及时调整有关错误信息,同化和顺化正确信息,加强理解和记忆。教师批改作业若能及时反馈,将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。
罗森塔尔的“期待效应”表明,创造良好的情感气候和心理环境,有利于人的成长。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方式和鼓励性评语对学生发展有积极影响。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,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倾向。在新课程理念中,作业批改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,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的过程,是促进学生认识自我,展现自我的过程。新课程打破了作业批改的程式化,推动作业批改向多样化和人文化方向发展。因此,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。
作业批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:一是按批改主体划分为教师批改、师生共改、自我批改、分组批改、交换批改、机器批改;二是按批改时间划分为随堂批改、课后批改;三是按批改数量划分为全班批改、部分批改、全批全改、分层批改、重点批改;四是按批改交互划分为当面批改、试卷批改、示范批改;五是按批改程度划分为精批细改、简略批改、只批不改。
作业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,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选择,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。教师对作业批改的方法选择,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学生自我批改作业能力的培养上。